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家兔死后角膜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RoH1wvq_9Dvfv3_B-_ITg

提取码: yfnc


部分内容展示

本文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家兔的角膜的浑浊程度、角膜的血管情况、瞳孔的透明程度进行观察,分析其与家兔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死后5~6小时,角膜上出现白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至6~12小时呈轻度混浊,可透视瞳孔;至15~24小时混浊加重,呈中度混浊,此时角膜半透明,尚可透视瞳孔;至48小时或更长时间呈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随着PMI延长,角膜会呈现逐渐混浊的过程。角膜混浊系角膜的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能透视瞳孔,呈灰白色样外观。

关键词:家兔;角膜;死亡时间;更多范文
家兔死后角膜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

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是指死后经历时间,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时的时间的间隔。PMI推断方法较多,如运用尸温、尸斑、尸僵等尸体现象,胃内容物消化程度,昆虫学以及植物生长变化规律等方法,能简单快速推断PMI,对涉及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方法推断误差较大,因此,寻找更精确的PMI推断方法依然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难点。
死亡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一般运用尸体现象等传统方法进行死亡时间推断,人死后,尸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称为死后变化,由于变化所呈现的现象称尸体现象。按死后现象出现的早晚不同,可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是指死后24小时以内尸体未腐败时所发生的尸体现象。对于确定人是否死亡,死亡时间、死亡性质、有无移尸等,具有很重要的法医学意义。常见的早期尸体现象有:肌肉松驰、尸温、尸冷、尸僵、尸斑、局部干燥、角膜混浊等。
国外研究现状,2004年,Henssge等发明了综合参数法,以尸体直肠温度测量为基础,用尸体重量、所处环境等影响因素为矫正值,并结合尸斑、尸僵等参数,能简单、快速推断早期PMI。2012年,Smart等[1]研究发现,尸温下降的最初3h,直肠等器官具有“平台期效应”,且出现和持续时间具有随机性和个体差异性,可影响推断的准确性。2013年,Kaliszan等[2]根据猪的眼温和直肠温度的下降规律,计算出相应组织的导热系数,推导出尸冷方程,并用人体样本修正验证方程;结果发现尸温下降的最初5个小时内,用眼温推断PMI的误差为±1h,比用直肠温度推断更准确,原因是眼球没有平台期或其出现较晚。运用新的物理学方法模拟尸冷过程,获得相关温度曲线,有利于提高PMI推断的精确性。Mall等[3]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人体三维模型,分析其热传导、热辐射、超生反应等所致的热量变化,建立了在一定环境温度下的尸冷模型,并通过具体案例调整参数推断PMI,结果显示比Henssge模型更准确。COMSOL是一款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其热传递模块能对物体的传热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显示物体温度变化情况。2013年,Smart等[4]测量10例已知PMI尸体眼温变化曲线,利用该软件进行模拟,获得人体头部三维模型中的眼温变化预测曲线,经验证与实际曲线相关性很高。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