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论歌剧《原野》的民族性体现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fOM2mMYYWEcfZ5M78LFtg

提取码: 1puv


部分内容展示

歌剧《原野》是万方根据我国文学大师曹禺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由金湘作曲,1992年在美国上演,是第一部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歌剧。此剧作由序幕加四幕组成,由仇虎、白傻子、焦大星、焦花氏、焦母五个人物演绎了军阀混战时期的爱恨情仇,剧中贯穿了各个人物的宣叙调,咏叹调,独唱、重唱、对唱等交替穿插,以多样的形式鲜明的刻画了人物性格的扭曲复杂,将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本文主要描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以《原野》的民族性体现为例的民族歌剧的继承发展。共分为三点内容,第一点主要谈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背景和趋势以及中国歌剧与西方歌剧融合创作的大背景,其次对歌剧《原野》剧本的背景和创作进行介绍;第二点对《原野》的创作特色进行研究,这部分包括音乐创作特征,音乐形态,剧本创作特点,角色人物刻画等;第三点主要总结《原野》作为中国民族歌剧其中的民族性体现,并以此总结如何将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歌剧;《原野》;民族性;体现;继承发展;更多范文
艺术论文
歌剧最早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其实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其独特的歌唱形式而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我国从宋元时代开始就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戏曲,演唱与对白并行,其形式与歌剧的性质非常相似,但这种表演形式还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但是自从我国的国门打开后,西方国家的歌剧和清末时代以后新形式音乐的发展,为中国歌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到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作曲家在吸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观念和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开始大胆尝试将歌剧体裁和中国的故事两者进行结合。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族歌剧。
歌剧是一种包含音乐,戏剧,表演,美术等综合的艺术形态,音乐中又包含声乐和器乐,其中声乐可分为朗诵化的宣叙调和吟唱化的咏叹调。歌剧始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正式定型,被称为意大利的正歌剧。随着意大利正歌剧的盛行,歌剧逐渐在世界上确立了位置,渐渐传入中国。中国民族歌剧,是在意大利正歌剧传入中国后,吸收歌剧的编制,规则,又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吸收戏曲、民间音乐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20世纪初,我国黎锦晖先后创作了《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曲,为民族歌剧的出现奠定一定的基础。30年代,重庆上海等地的专业音乐家开始进行民族歌剧创作的探索,并创作出一大批作品,如《西施》,《大地之歌》,《沙漠之歌》等等,其中最有代表的是黄源洛的《秋子》。聂耳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首开话剧加唱,随后也成为一种较为常用的模式。1942年文艺整风,陕甘宁的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向民间学习的热潮,根据秧歌改编出一种有剧情,有人物,又唱又跳的演出形式,名为秧歌剧。著名的有王大化作词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在秧歌剧中,直接孕育着我国早期歌剧白毛女。陕甘宁的文艺工作者根据秧歌剧的演出实验,1945年创作出《白毛女》,在延安首演。《白毛女》剧情取自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贫农杨白劳的女儿喜儿遭遇黄世仁迫害,父亲惨死,自己被玷污,躲入深山,头发花白,变成白毛女,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喜儿从深山中走出,重获新生。该剧主要揭示广大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在此剧中,创作者们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形式,采用歌唱,器乐,念白协调统一,独唱、合唱等交替穿插,音乐的创作运用西方的主导主题基调,各个人物有着各自代表性的主题。主题的创作则吸收各地的民间音乐,如喜儿的主题音乐《北风吹》、《扎红头绳》、《十里风雪》等都是吸收河北民间音乐《小白菜》发展而来;喜儿在其父杨白劳身亡后唱的《哭爹》则是吸收民间音乐的哭调散板。《白毛女》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些简陋,演唱技法的中国乡土气息较浓,并不算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民族歌剧,但它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发展,并给中国的民族歌剧提供了一条正确又独特的道路。在此之后,《刘胡兰》、《江姐》等优秀作品高潮不断,中国的民族歌剧逐渐凸显。由此看出,中西的融合给中国的民族歌剧带来极大的魅力,在民众中广受欢迎,使中国民族歌剧慢慢的走向世界的舞台。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