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比较——胡杨洁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CpcTRNvEqm8cSwJ93Ns1A

提取码: n8vg


部分内容展示

了解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的状况及特点,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教育提供相关的支持。方法 使用《中学生孤独量表》,对选择的农村初中生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描述性分析等。结果 留守初中生与父母不外出务工的初中生进行比较,他们在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之间都存在都存在着明显差异。留守初中生在社交能力知觉(t=-3.057,p=0.002),社交需要未满足(t=-2.929,p=0.004),同伴关系评价(t=-3.265,p=0.001),纯孤独感(t=-3.11,p=0.002)的分数高于于非留守的初中生。结论 1.农村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差异。2.农村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差异3.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总体的性别差异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留守;孤独感;更多范文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比较——胡杨洁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他们在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然而,由于城市人口制度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未把孩子带在身边,交给老一辈或其他人照顾,由此催生了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根据段成荣等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本次研究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者双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半年以上,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被留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地区,且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013年5月由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余万人,将近占全国儿童的21.9%,分布在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迅速增长,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密切关注。随着务工人员流出,子女只能托付给在农村的老人或亲友代管。由于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及时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不少孩子在学习、生活、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与深入具体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为留守初中生提供心理辅导。[1]本研究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孤独感进行研究,对比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状况,探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状况。
“孤独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医学领域,之后便发展到心理学的范畴,一直以来也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国外学者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于个体察觉自身在生活中人际关系程度的好坏与预期的交往能力的差别感。随后,学者们又对孤独感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研究。[3]Perlman(1982)等人指出,当个体所处的社交圈较为狭窄或社交关系较为缺乏时,内心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受被称作孤独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独感的研究开始在国内盛行国内学者朱智贤(1989)在《心理大词典》中区别出孤独和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是指个体主观上的感知觉与整个社会隔绝,并处于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4]孤独感是指个体在某种不熟悉或封闭的环境下所存在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感。如孤单、寂寞。李传银(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人际关系缺乏满意度,自己期待的社交模式与实际交往方式有所落差,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体验。
国内外对此定义各有差异,但本研究认为都存在基本的共通点: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负面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感受,它源于个体对自身的实际社会交往水平与所渴望的社会交往水平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社交的预期水平与现实水平存在太大的落差而产生的。
国外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对孤独感作了众多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功能、自尊、人际信任等角度进行探讨。Henwood(1994)研究发现,母亲的认知和行为、家庭条件及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和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者会让小孩产生或多或少的孤独感。Demir(2003)认为青少年的孤独感会受同伴关系的影响,同伴关系能很好地预测青少年孤独感。[5]
国内学者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孙晓军等人(2010)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与同伴的友谊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非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能很好地预测其孤独感水平。谢华(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并不乐观,其在纯孤独感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中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另外,其主观体验孤独感水平较高。高静(2010)的研究显示,仍有46.01的初中生具有孤独感体验,这较好地说明了初中生的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孙经等人(2014)研究发现,中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其中轻度孤独感者占33.4%,中度占 14.8%较重占8.0%,严重占5.7%。崔丝雨(2015)的研究中提到,初中生孤独感的总体情况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且社交能力的知觉得分较高,说明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而导致内心孤独。研究中还提到,性别、年级、生源地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研究结果。[5]常爱霞(2012)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不高,但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李克玉(2014)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初中寄宿生孤独感水平不高,孤独感在年级、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差异显著,而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