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牧区混龄教育现象分析 ——以碌曲县尕海幼儿园为例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nze_Z1PjoM1oDQ4lVtS3A

提取码: 2jle


部分内容展示

混龄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相互交往,是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农牧区混龄教育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由于碌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相对较偏远的地区,有生源少不稳定的问题,混龄教育正好对集体的变动性、不稳定性有着很强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对碌曲县尕海幼儿园的走访了解,阐述了牧区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实施的现象,重点分析了牧区实施混龄教育的原因,探讨了牧区实施混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培养、给老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四个方面提出了牧区实施混龄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混龄教育;现状调查;学前教育;更多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提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其中,特别提到要重点发展贫困地区、牧区和山区的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牧区发展学前教育”。混龄教育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提出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她对混龄教育有如下定义:“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 3-6 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蒙台梭利认为,人为地将幼儿按年龄分隔是不道德而且残酷的,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能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在幼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能让幼儿彼此学习,学会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混龄教育情况在牧区较为普遍,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牧区学生较少,它其实是一种“复式班”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学。它与混龄教育的管理模式相同,教育模式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复式班”的教学模式在牧区地区很少再实施。然而因为在牧区地区,教师数量的有限以及生源不均衡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牧区幼儿园依然在被迫实施混龄编班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
混龄教育在牧区开展是以混龄编班的形式呈现的,混龄的幼儿在一个集体里生活和学习。牧区幼儿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对混龄班的观察中,为了对牧区幼儿园教育的实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描述,本研究从碌曲县尕海幼儿园的一天进行观察,探究混龄教育在牧区幼儿园的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混龄价值,根据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类型与年龄组合方式、幼儿对活动的完成情况、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展现真实的牧区幼儿园情况。
同伴差异资源不仅仅表现在年龄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差异,发展水平和发展的不同特点上,混龄教育在这种差异特点上表现的十分丰富。但从能力发展上来看,大的不一定能力强,小的不一定能力弱,光按年龄作为编组的依据,肯定是不可取的,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在每一个家庭的内部形成具有层次的“最近发展区”,将“同伴差异性”与“最近发展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看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这样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具体的观察和学习的榜样。在混龄班中,幼儿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小不一,比如数学、科学等对幼儿的智力和认知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科目。为了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使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大中小龄幼儿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灵活的分为同龄组,这样避免了“一刀切”,使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长足的进步。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