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设计 >

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的探析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xXQvc21dQz_KW4QIrkFcg

提取码: sx4q


部分内容展示


“三农”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两个近十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自然保护区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系统恢复为第一要务,因其自身特点,自然保护区在建立之初所制定的生态保护政策必然会对当地居民原本生计方式造成影响。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限制甚至禁止开发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山林、沼泽、坡地、海域和滩涂等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致使当地居民对资源的使用受到严重限制,禁止砍伐、限制放牧等使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遭到极大损害。所以,在自然保护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居民这一特定人群的妥善安置是自然保护区能否顺利实现其预期目标并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的关键。
胡国建、陈传明等[1]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补偿对福建省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及其相关性的影响。侯雨峰、陈传明[2]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类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采用熵值法,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农民生计资本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整体具有脆弱性,倡议政府应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陈传明、侯雨峰[3]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区内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区内居民的生计具有双重影响,但弊大于利,并提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寻找替代生计等建议。王会、赵亚文、温亚利[4]等以云南省六个自然保护区为例,评价农户生计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提出协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管理方案。王一超、郝海广、翟瑞雪[5]采用CVM方法定量分析宁夏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受偿预期及其影响因素。刘玉卿、张华兵[6]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的现状,并提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方案。
本文主要研究了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研究了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戴云山环境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户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相关概念及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自然保护区

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较为权威的是源自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7]。《条例》同时明确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规定各区域性质和开发利用权限。对自然保护区概念及范围的界定有利于实际工作中依法管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对不同功能区的划定并明确权责使自然保护区各项工作的运行有法可依。此外,在研究中学者可以结合自然保护区划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促进自然保护区相关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康复论文
生态经济学理论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10]。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中心内容。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科学,如全球变暖,沙尘暴,雾霆等一系列人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寻求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发展[11]。生态经济学倡导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相互制约和互为进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但是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生产力,还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12]

2.2.2资源配置理论

资源配置理论是相当古老的经济命题,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在他们的经济理论中[13],以各种严格的分析假设为前提,将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作为分析的核心内容,资源的稀缺性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14]
“资源”通常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要素的总和[15]。在经济学中,包括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资源在经济学上就是指生产要素[16]。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土地、森林、河流和矿藏等。社会要素一般是指劳动力、资本、能源、原材料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优,对经济的各种投入要素与现代技术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有机组合[17]。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配置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3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泉州市德化县境内,东至蟠龙,西至黄山,北至陈溪,南至东里,包括赤水、雷峰、南埋、桂阳、上涌、大铭6个乡镇22个行政村;东西长度大约为25 km,南北宽度大约为l0km,与德化县城大约相距40 km。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05'22"-118°20'15",北纬25°38'07"-25°43'40',之间。保护区总面积约为13472.4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约为5514.1 hm2,缓冲区面积约为3515.4 hm2,实验区面积约为4442.9 hm2
 

3.1自然环境概况

戴云山保护区整体地势偏高,属于中、低山地貌,地势大致为中部高,且呈层状逐渐向四周倾斜,逐级下降,由中山过渡到低山再到丘陵[18]。山脉连绵不断,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坡度多在40°到60°之间,具有鲜明的山地特色。保护区内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辐射,分属于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德化县最大的河流沪溪和涌溪,分别绕境内南北,于涌口附近汇入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经永泰、闽侯汇入闽江;东南隅的大溪和西南部阳山的部分溪流汇入晋江水系。保护区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作为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的发源地,保护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生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