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接受美学理论观下的《远山淡影》

请输入课题关键词,搜索相关范文

文档下载

网盘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jT-RWwSJ85743Noq5uZug

提取码: r2km


部分内容展示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远山淡影》展现了移民群体文化认同的愿景。而漂泊异乡的文化流浪者,皆因伦理价值观的剧变而承受文化传统的失根和对于新价值体系的认同缺失之痛。小说的叙事则透露了作者对日本身份的迷茫和焦虑以及被迫激发的历史记忆。在《远山淡影》中,不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不可靠记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通过不可靠记忆忏悔自己的过错,这让《远山淡影》有了公共价值。
 
关键词:远山淡影;石黑一雄;接受美学;更多范文
接受美学理论观下的《远山淡影》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的普遍反应是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感到意外是因为石黑一雄一直没进入诺奖赔率榜,在情理之中则是基于石黑一雄在英语小说界的广泛知名度。在国际文坛,石黑一雄以独特的、极易识别的作品主题和叙事风格闻名。从作品主题看,石黑一雄习惯将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与当下蹂合在一起。其作品中的人物较少,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往往以很普通的生活事件为引子,随着故事的深入,主人公的个人历史、集体记忆以及民族历史会慢慢呈现。石黑一雄擅长将人放到历史进程中去描写,在故事的推进中,读者总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无奈与宿命感。从叙事风格看,他大多数作品采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作者借用“我”,以亲和细腻的口吻讲述故事,但这些“我”讲述的故事往往很不可靠,情节模糊不清。在故事的演进过程中,故事的叙述者“我”会逐渐暴露不堪的过往和对未来的无助,通过这种方式,人物命运背后的历史因素进入读者的阅读视线。
上世纪 60 年代,德国兴起了新的美学理论,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在文学、美学研究领域引起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由伊瑟尔(Wolfgang Iser)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与姚斯(Hans Robert Jauss)《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讲演引起,。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接受美学理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其理论研究在七十年代达到鼎盛,后逐渐融入其他哲学和美学思想中。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在伊瑟尔和姚斯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不断提出新的范畴群,从“召唤结构”到“期待视野”,从“效果历史”到“文学史范型”,从“接受模式”到“文学能力”,从“意义经验”到“理想的读者”,不断对于接受美学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期待视野与阅读经验将文本的空白点进行填补,将作品不断充实,使其具体化,成为真正的“作品”。若是文本通透浅显、一目了然,读者自然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意义的再创造,无法对于文本进行感悟和体会。如在小说《项链》中,主人公在找珠宝铺老板询问项链时,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最终告诉她“我只卖出了这个盒子”,在戏剧《雷雨》之中,周朴园初见鲁侍萍时对她的身份起了怀疑,几次三番询问“你姓什么”,这些空白之下隐含的深层含义需要经过读者仔细阅读,以自身的理解进行填补。伊瑟尔认为,文本的“否定性”也是一种呼唤读者阅读的特殊构造,它能够使读者回忆起熟悉的主题和形式,并对之加以否定。“它既包括文本通过重整剧目否定现存的秩序和规范,也包括读者唤起熟悉的主题和形式,然后对之加以否定”,即是说,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会持续产生新的文本视域,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对于陈旧的文本视域的不断否认与更新。
目前,我国大部分读者对石黑一雄仍不太熟悉,文本以其成名作,即其文学风格的奠基作品《远山淡影》为例,《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发表于1983年。故事的主人公悦子是一位日本妇人,她二嫁英国,晚年丧夫,之后一直过着寡居的生活。悦子有两个孩子:景子与妮基,景子是悦子在日本时与前夫生的女儿,妮基是她到英国后与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小说以景子的自杀为开端,以妮基的行程为线索,以悦子的回忆为内容,一边讲述悦子在英国的生活,一边关照日本长崎的战争与灾难,一点点揭示了悦子平静的面容背后隐藏的难以名状的伤痛。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对《远山淡影》其叙事风格和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论,以期为读者打开一扇走进石黑一雄文学世界的窗户。

  • 添加微信,提供课题关键词,帮你找

猜你喜欢

热搜课题